周建渝教授主讲“当中国古代传说被转换为越南历史叙述”
Body
6月6日晚,“新文科与中华经典海外传播”系列讲座第五讲“当中国古代传说被转换为越南历史叙述”于海琴六号A631教室开讲。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(珠海)周建渝教授主讲,杨蓥莹副教授主持。
讲座开始,周建渝教授介绍了越南文化与中国的历史渊源,引出历史袭用神话的文学案例。十五世纪末,越南《大越历史全书》从更早的汉文讲史故事集《岭南摭怪列传》中引用了大量传说,用于信史的依据。《岭南摭怪列传》成书于十五世纪,由陈世法整理编纂,但原本已经失传,目前所见最早的版本经旧传校正而成,故事中有不少受到了中国民间传说的启发。随后,周建渝教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:当一种叙述被植入另一种叙述后,在不同语境下,原有文本怎样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涵义,以服务于另一种叙述意图;这些被转换的叙事,又怎样影响了“信史”的叙述。
《列传》首篇《鸿庞氏传》叙述越南民族与国家起源。主人公禄续娶洞庭君龙王女的故事与唐传奇《柳毅传》有密切关联,貉龙君教民耕稼农桑的叙述化用了后稷教民稼穑的传说;貉龙君与妪姬居期年而生一胞的叙述令人想起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中后稷的传说。但越南的叙述将原有含义进行了根本改造,源自中国文献的材料均服务于越南民族起源的建构,例如彰显禄续的美德,讲述南方反抗北方入侵等。在《鸿庞氏传》中,《柳毅传》的主人公及其爱情故事等情节被删除了,禄续被叙述为南方文明始祖,其子貉龙君为百越之祖。故事经过这样的改编后,原有的爱情寓意被转换成强化越南文明起源的寓意,强调越南自古以来是独立的民族和国家,与中国互不相属。
接下来,周建渝教授谈到,《鸿庞氏传》旨在说明越南历史文明起源具有独立性,之后的诸篇故事则体现了越南与中国互动关系的建构。在《越井传》等故事中,中国被塑造为“北贼”和“入侵者”,中国和越南的互动关系被赋予侵略与反抗的标志。《越井传》借用唐传奇《崔炜》的情节,但进行了大量改编,输入了原有文本不具有的主题和涵义。例如改换人物姓名,将故事发生缘由与《董天王传》所叙殷王南侵、雄王抵抗、殷王败死之事相关联,为故事输入了“雄王抵抗殷王”的寓意,凸显岭南与中原朝廷的冲突。《金龟传》紧接其后,重新输入和强化反抗“北人”“举兵南侵”的寓意。故事提及的主要人物赵陀,司马迁《史记》有相关记载,但并没有提到灭安阳王一事;而《金龟传》对赵陀灭安阳王的叙述赋予负面内涵,称其为“举兵南侵”。《金龟传》结合《华阳国志》《水经注·交州外域记》两个传说,将故事置于南方政权抵抗北方朝廷入侵的叙述框架,通过“窃取神弩”的叙述,强化南侵之不义。陶维英《越南古代史》亦指出《金龟记》叙事的演变过程,怪诞部分逐渐被删去,保留了安阳王与雄王的战争,影响了正史的撰写。最后,周老师指出,《列传》通过化用或移植中国古代传说,来建构越南民族或国家的起源,及其与北方中国关系的历史叙述,显示叙述人及其编纂者的叙述立场和意识形态。
在随后的对谈中,杨蓥莹副教授提出《列传》编纂者借用中国神话外壳的动机问题,指出《列传》不仅有助于了解文学史,对于文化史建构也很有价值,它是民族意识之所寄,增添了新的政治寓意,引发对中国文化传播、神话重构的思考。李暖博士后由讲座主题联想到塞尔维亚作家帕维奇的《哈扎尔辞典》,作品赋予神话以信史的形式,当代小说中神话叙事与历史叙事之间出现越发频繁的转换、融合,启发我们思考信史如何被解构、小民族与大民族身份对抗策略等问题。陈扬阳博士后指出民族神话的历史渊源,提出东南亚的跨境民族和同源神话现象,例如东南亚神话中对龙的形象也有借用、改写;神话、历史的研究方法可以和人类学研究相结合,神话具有文化编码作用,历史叙事是源于神话叙事的,神话也曾代表一种真实的叙事。国际关系学院牛军凯教授指出,神话是在历史真实基础上的一种夸张,越南政治史中的战争书写往往需要神仙的助力;越南各村庄都有自己奉祀的诸神和传说,相关记录称为“神迹”,正本由官方收藏,越南官方收集了一百多种传说,变化多样;越南的文化知识和材料大都来自中华文化,自认为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,其故事创造是在大中华背景下进行的。
在提问环节,同学们探讨了网络小说与神话构建的关联、神话对小说创作的借鉴意义、中越就“征氏姐妹”事件记载的立场冲突、具体历史事件的记载方式、官方政权和下层文士对越南历史建构的不同作用、影响研究和原型研究的关系、史料搜集的方法等问题,与周建渝教授展开充分交流。周建渝教授进一步提醒我们关注历史与神话的相对性在哪里,分析语境对叙事的置换以及寓意和意图的改变。讲座最后,贾智副教授作总结发言,感谢周建渝教授的精彩讲座,结合日本的修史过程,指出日本的家国情怀也是借用中国元素来书写的,提出在研究类似问题时需正本清源,寻找故事真正的源头,并追问海外文化传播的目的。
本次讲座精彩纷呈,在积极的互动中展开跨学科对话,在场师生均收获颇丰。最后,在热烈的掌声中,讲座圆满落幕。